足球心理学丨情绪和心态自我管理
足球场上难免会有肢体冲突,有的时候对方进球之后太过得意,也会让输球的那方心中不快。不要说是普通人踢球,哪怕是已经把足球当成职业的专业球星也免不了会因为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在球场上大动干戈。其实呢,这种脾气无非就是心理上的一时冲动。冲动往往是因为外界刺激引起,一旦人冲动了,就缺乏了理智,对后果完全没有思考,有时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欣赏和理解世界职业足球并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足球中有一种不同于其他运动文化的亚文化,根植于早期的开拓精神——狂热的竞争被视为生存和繁荣的基础:强壮、有耐力、能保护自己显得至关重要。有了这样的“基石”,“不计代价取胜”和“以眼还眼”的价值体系取向总是站在上风。
从道德的层面讲,“不计代价取胜”和“以眼还眼”并不成熟,也不是先进的价值观或行为。这也许是所谓“开拓”的基本所在,因为在处于初生阶段时,这些就已经成为了这项赛事的一部分“准则”。但在夸张到极致时,这些心态会对比赛、比赛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都造成极大伤害(代价明显大于利益——比如苏亚雷斯的“牙”、齐达内的“顶”还有“1989年的希尔斯堡惨案”)。在这种激情的动态比赛里,无法达成一致的判决。早期的判决方式导致了早期的球员们执行“古老准则”,以期不惜任何代价地获取优势。
构建这种亚文化的是一种对“球队”狂热的忠诚。球员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互相帮助,在很多情况下,在保证球队利益的情况下,甚至会“挂彩”。因此,球员的伤病情况是复杂的,因为球员有时会冒着长期健康的危险来达成球队的短期目标。
首先,让我们承认情绪是强大的、动态的、情境化的和自发的,我们能做的最好就是学会更好地管理他们——完全控制情绪是不可能的。情绪准备和情绪管理似乎在足球中很有价值。
情绪准备包括想象一种感觉或情绪,然后进行一个有效的回应。这是“情绪灌输”的一部分,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在真正遇事时的状态和反应,对在充满变数的足球世界中让人保持情绪理智有极大帮助,对球员、教练和俱乐部所有员工都非常有价值。
由于职业足球的巨大进度要求,情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情绪上的准备是一回事,情绪放松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如果球员不能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论场内场外),就很容易压力过大或是情绪疲惫。情绪管理的关键在于学会接受自己的感受,去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好朋友在情感管理中很重要,如果感情能够被分享、被认可、进而被疏导,这使得我们大多数人能够处理我们的情绪,积极地引导我们的能量。在保持情绪健康的条件下,情绪管理可以帮助教练处理进度需求和各种情况。
最常提及的三种情绪是愤怒、恐惧和内疚/尴尬,但这三种情绪都是有价值的。恐惧的价值是准备(让我们准备好),愤怒的价值似乎是积极起来(争取你赢的东西),内疚/尴尬的价值似乎是激励(为所爱的人做事)。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准备和控制这些情绪,他们就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绩效。如果做不到,则很容易陷入健康和绩效的双失调。
著名心理学教授马丁内斯说过:当你发现自己因为迟迟打不开局面,而球还在场地的另一端开始心不在焉时,你需要及时调整自己,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关注比赛,评估对方球员,你会觉得你曾经去过那里,会更加的自信。然后你的天赋和运气都一点点回地来了。
作为也许是最具激情的运动,足球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不幸的是,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管理它们。然而,如果我们学习和探索情绪的管理方式,也许全世界都能从中获益。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开始准备,并且使之成为青少年足球训练中重要的一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